10 January, 2013

一個旅人,16張餐桌

逛書店時看到一本書「一個旅人,16張餐桌」, 作者是張健芳,圓神出版, 封面挺漂亮的,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可是並不會想仔細看裡頭的文章, 因為書名讓我以為是一本美食指南, 這類文章多如牛毛,我又不熱衷食物,所以這本書並不在我的書單之中。 不過,後來我太太想要開一門飲食文學的課,覺得此書有用, 而網路書店剛好有二手書,於是就入手了。


細讀了幾篇文章,才發現是一本好書, 書本著墨的重點在於食物背後的文化,而不是美味與否。 舉例來說,蜜月旅行的國家是德奧捷,那時我就很好奇為什麼許多地方都在賣沙威馬 (原名是 Kebab), 讀了書中「德國餐桌:沙威馬小販的古董淘金熱」 其中一小段之後就知道 Kebab 的來歷了。
紅遍歐洲的沙威馬,其實誕生在柏林,是土耳其移民的創新發明,祖先在馬背上討生活,飲食除了肉還是肉,為了迎合歐洲人的口味,添加了各種蔬菜沙拉和醬汁,灑上起司,鮮脆爽口,物美價廉,兩、三歐元就吃得飽,普遍被認為是比麥當勞或肯德基更健康的速食。
類似富有知識的段落很多,如丹麥瓷器的傳承:
自從三百年前德國麥森瓷廠洞悉製瓷奧祕後,歐洲各國皇室無不責成自家瓷廠加緊研發,王公貴族在杯觥交錯中,打量的不是食物,卻是食物的載體。 所以瓷器並不是一次買齊,歐洲家庭中昂貴瓷器通常只在婚禮訂製添購,餐桌瓷器是歷代女主人的嫁妝,宴客時的驕傲,終身寶用。 祖母姨媽姑婆等女性長輩去世後,兒孫可以分得部分瓷器,代代相傳。
又如嘉年華的由來
嘉年華是中世紀以來的古老傳統,天主教悲憫眾生偶爾渴望扭脫束縛的軟弱天性,規定一年有一次宣洩的機會,把裝瘋賣傻訂為重要的宗教活動,允許羔羊般馴良的信徒,在這幾天內將整個世界翻轉過來,緃欲狂歡,打破一切禮法規矩,事後才能再度以理智和貞節來虔誠侍奉上帝。
書中還有許多可愛的故事,如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夢、德國沙威馬小販的古董淘金熱, 但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作者對於旅行中所見事物的思維。
幾乎在世界任何一個市場,便宜的香蕉隨手可得,將一串香蕉放入購物車的美國主婦,和濕泥濘的蕉園裡栽種採收的哥倫比亞勞工,相隔千里,由跨國公司搭起橋樑,使出上帝才有的魔法,扭轉節令,奴役土地,綁架勞動力,讓地處溫帶的美國人隨時能吃到熱帶水果。
讀了「哥倫比亞餐桌:香蕉的百年孤寂嘉年華」之後, 我才了解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當中的魔幻寫實是什麼意思,讓我更有動力將上次看到一半的百年孤寂繼續讀完。
據說拉丁美洲文學的孤寂感,來自外人不懂得者筆下詭異驚奇的魔幻,其實就是當地人稀鬆平常的現實。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說他的作品每一行字,都有事實基礎,他只是記錄一切的旁觀者,從來沒創作出什麼。
讀了「瓜地馬拉餐桌:血色咖啡」一文對美國的控訴, 不禁讓我反思,類似的情節不也發生在每個國家, 只是程度有別罷了。 如果我們的享樂是建立在壓搾其它國家人民的基礎上,我們是何其的殘忍?
拉丁美洲諸國幾百年來,土地資產極度集中在少數幾個權勢家庭手上,這些藍血貴族的父系祖先多半可追溯到殖民時期的西班牙官員和鄉紳,膚色比馬雅人白皙許多。 儘管政權走馬燈似地換,其實都是自己人,換湯不換藥,盤根錯節,世襲罔替的大地主們讓社會發展宛若一灘死水。藏鏡人政商兩棲,個個坐擁美國綠卡,不但竊國,還勾結外國勢力賤賣本國資源,中飽私囊,外資如同禿鷹似前來搶食,其中美國企業最如狼似虎,不斷併購侵吞土地種植熱帶水果和咖啡。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中,那個指使政府軍隊槍殺罷工農人的美國香蕉公司確實存在。 拉丁美洲的悲哀,就是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而統治階層和草根民眾,更是雲泥之別。
註:本書校對似乎還要加強,我發現的錯字有:
  • p. 21 佛朗明歌 -> 佛朗明哥 (pp.21~37 頁首的「歌」都要改成「哥」)
  • p. 143 馬奎思 -> 馬奎斯
  • p. 143 希鬆平常 -> 稀鬆平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