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涯一蠹魚》(遠流,2002)
-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遠流,2003)
- 《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遠流,2006)
05 December, 2012
短篇小說
26 November, 2012
15 November, 2012
11 November, 2012
Non-convex function: Rastrigin
10 November, 2012
logo 設計中的創意
視覺化學習 Python 程式語言
09 November, 2012
關於以作者照片來設計書籍封面
我一直覺得以作者照片來設計書籍封面不是好主意,尤其是看到下面幾本書之後 (爾雅及遠景這兩家出版社的編輯不知是怎麼想的,怎麼採用這樣的封面,賞心閱目的封面才會吸引讀者買書啊!爾雅的世紀詩選系列跟遠景的七等生全集的封面實在是令人OOXX)。
08 November, 2012
07 November, 2012
百年孤寂
百年孤寂開頭第一段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里雷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孔多是一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蘆葦蓋成的屋子沿河岸排開,湍急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百年孤寂最末一段
他再次跳讀去尋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沒等看到最後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會再走出這房間,因為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29 September, 2012
張惠菁 ◎ 傘骨
二十年前。就在新公園不遠處的總統府裡,這國家最高的領導者視力已經不大好了,從照片上都看得出他在厚眼鏡片背後,生著混濁的眼翳。傳聞說,那是在一次巡行時,一個魯莽的士兵替他開傘,不偏不倚讓傘骨戳中了領導人的眼珠。傳聞,這被神化了的領導人,因為一支台灣加工出口區製造的黑傘而半盲。
如果那新公園裡的狂人,終究在府裡佔一個最靠近領導人身邊的位子,以他的身手,是否能攔下那支猝不及防的傘骨?也許這對他而言再簡單不過,他會以迅捷的手勢,在領導人眼前分毫的距離輕巧拿下那支危險的傘骨,功夫如此俐落漂亮,以至於正忙著巡視戰地的親民領導人,都沒發覺自己的眼睛被挽救了下來。
於是我們的大內高手,把那傘骨捏在指尖,發現它原來那樣輕,輕到不可能傷害被眼鏡片保護著的領導人的眼珠。人人都知道領導者多年的糖尿病,比一個魯莽士兵更可能是他視力衰退的主嫌。那時他仍像挾住暗鏢那般,用手指挾著傘骨,驀地發現它與他四十多年虛度的命運一樣,都只不過是則摸不著線索的傳聞。
摘自張惠菁告別書中的「傘骨」一文。
好的小說一開始就要讓讀者很快進入狀況,要以精彩的文字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同時還不能讓讀者太容易就猜到故事的發展,不然小說讀起來就少了新鮮感。厲害的小說還要同時將作者想要傳達的想法嵌在故事的情節中,寫太白了就會覺得作者在說教,張惠菁在短短的三段文字裡就完成了一篇厲害的短篇小說,實在難得,不過張惠菁目前以散文為主力,而不寫小說了,除了短篇小說第一期的蟲陣。
道在瓦甓
摘自馬吉的驛居室散記薄英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間在中國學習碑刻,追隨當代書法家華人德。他同時亦走訪名山,觀摩各地的碑刻。有一回他到了泰山,看見一羣山羊站在經石峪的《金剛經》刻石上,啃着石縫裏的小塊草皮,其中一頭還在一邊拉糞,糞球滾過了經文,跌進了經文的線條裏。「一道美麗的線條內可以同時蘊藏着時間、花崗岩、佛的教義和山羊糞便。」此情此景令他若有所悟。二OO五年,他擔任美國惠特曼學院藝術博物館館長時,替華人德辦了個畫展,名為“Reflections on Forgotten Surfaces: The Calligraphy of Hua Rende",中文名稱是「道在瓦甓:華人德書作」。「道在瓦甓」語出莊子知北遊,全篇正是以「在屎溺」結尾。
29 August, 2012
31 July, 2012
08 May, 2012
19 April, 2012
18 April, 2012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你知道台灣誰浪費電浪費得最兇?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1出版的《九十九年年報》中第13-14頁,鋼鐵業、化工業,以及半導體與面板等消費電子相關產業就分別用掉全台灣總能源的23.3%、6.56%和10.9%,這三大產業所消耗的總能量甚至超過運輸業、服務業與住宅消耗量的總和。馬英九如果關心台灣的能源問題,不需要動不動在電視上面叫大家脫西裝,關家裡的電燈,而只需要取消對鋼鐵業、化工業,以及半導體與面板等消費電子相關產業的電價補貼,效果就遠遠超過一切的政令宣導。
藍綠政府的政策永遠是:面對常民百姓就叫窮,面對財團就裝闊。財團的電價不先漲,卻叫實質薪資連降十幾年的小老百姓要「尊重市場機制,節約能源」。
摘自彭明輝的部落格
12 March, 2012
生物學
我喜愛的古生物學者古爾德曾精采的討論過,為什麼在現實世界裡《格列佛遊記》的巨人國和小人國是不可能存在的,生物體的大小和我們生存的此一世界有著我們想都想不到、切也切不開的各種依賴關係和解除不了的限制。像螞蟻大小的生物體,支配牠行為和生命形式的不是引力,而是我們人這樣大小的生物體往往可忽略的摩擦力和表面張力,所以古爾德有趣的說,如果人長得像螞蟻一樣大,他就只能過螞蟻那樣的生活,而不是格列佛所看到那樣依比例縮小的人的生活。他將無法穿衣服,更糟糕是就算穿上了也從此脫不下來(摩擦力的緣故);他也無法洗澡,水滴會像一顆一顆轟擊他的砲彈而不是均勻的、融解的、可浸泡其中的流體(表面張力);就算他順利洗了澡,也千萬別想清爽俐落的擦乾自己,他會從此黏在大毛巾上(摩擦力);他無法點火用火,因為一個有意義的火苗太大了,那直接就是爆炸自焚,只能用做對小人國統治階層絕望的抗議;他顯然也沒辦法讀書,因為適合他尺寸的書根本無法翻閱(仍是摩擦力),等等等等,以此類推。
摘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男高音一文。學過幾年物理的我,在還未讀到上面這段之前,居然不曾懷疑《格列佛遊記》是否可能真實發生,果然只是死讀書,不過,要讀通一門學問,又談何容易呢?
人類學
人有一個特別長的童年,這是生物演化途中動人的意外,從生物的一般標準說,人是太早被生出來(因為大腦的大小和母體骨盆大小演化成不相襯),人的初生嬰兒其實仍處於胚胎狀態,這個原本是脆弱危險(對幼兒而言)而且辛苦(就母親而言)的童年,改變了親子的關係,也延遲了人進入求偶生殖的生物時間,不必一頭就綁入沉重的生物傳種鐵鋉之中,可以遊戲、學習、胡思亂想的精緻開發思維(所以我們今天要不要把生命演化允諾的悠閒自在童年還給他們?);而人獲得這樣愈來愈長的老年則完全是文明的產物,物種的存續原來並不需要老年,也不必有這個階段。生殖傳種的責任結束,緊臨的就是死,因此,那種喜歡用純生物性理由解釋人類行為,相信所謂「大自然智慧」從而無視人類文化建構深刻意義的人,很容易得出某種殘酷荒唐的結論。
摘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老人一文,讀完這一段就像上了一堂精采的人類學的課。
10 March, 2012
演化的右牆
摘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的棋士一文古爾德寫來:「這種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後果,可能帶來『進步無可限制』的錯誤印象。正確的結論應該完相反,每一項新的競爭嘗試都有嚴重的限制。人類也許可以抵達天上,但是建築物就樹木,永遠不能抵達天上。每一次的升高,都代表工程的奇蹟,利用科技突破極限,然而增加逐次縮減,就像運動的進步,在人類接近右牆生理極限時就會呈現尾端一樣。一九○九年都會生活高塔是以前高度紀錄的兩倍,最近幾次冠軍增加的高度都只在上次紀錄保持者的百分之十以下。
…《生命的壯闊》正面處理極限的問題,萬事萬物皆有其無以逾越的演化右牆,就像摩天大樓沒辦法抵天,人的百米賽跑紀錄不可能推進到零秒,太陽會燒完自己,小說會寫完所有它可寫的東西;古爾德進一步指出,眼前我們有太多事物其實已貼近了這個極限右牆,他甚至告訴我們檢驗的 方式,當事物靠近右牆時,其再清楚不過的徵象是,推進的速度暨其幅度的縮減,快○.一秒、多一公分、高一英呎云云,以至於競爭者之間的彼此差距亦跟著縮減,人們的最佳表現難分軒輊。
08 March, 2012
唐諾 Ⓞ 棋士
日本將棋有所謂的七大頭銜(至今仍是),包括「龍王」「名人」「棋聖」「王位」「王座」「棋王」以及「王將」,始終沒一統過。平成八年(一九九六年)初當時,年廿七歲的年輕羽生剛奪下「龍王」,已史無前例手握六個頭銜,挑戰他此生最好的對手也是不世天才棋士的「王將」谷川浩司(既生谷川何生羽生),七番勝負的棋結果只下了四盤完結,意思是日本將棋這萬世一時,大家提著心等它降臨的最華美一刻,並沒有伴隨著想望中淒絕壯烈的場面,尤其是第四盤羽生不利的後手棋(這四盤棋我當然都打過譜,下將棋的人誰不是呢?),居然只用了八十二手而已。就在「平成八年二月十四日」這個隆冬日子,羽生挾起「金」,雪花般無聲無息的落在「三二」的位置,谷川的王棋倒下,大業於焉告成,如夢似幻。
以上文字來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的棋士,讀來很過癮,有點像在讀武俠小說,如果會下棋的人,就更能體會到文字所描述的強。我是在逛台北國際書展時發現《世間的名字》這本書,讀過之後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般讀者大概沒聽過唐諾,唐諾是朱天心的先生,早期以NBA籃球文章廣為人知(唐諾也看棒球、網球,書裡面有一篇在寫Federer,讀來也是非常過癮),也寫過推理小說導讀,是全職的資深讀者。底下再摘錄文章第一段引起我共鳴的段落。
01 March, 2012
豐富化的經驗
那讓我想起了一位朝向他方的旅行者,我中學時代崇拜的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當他在遠離家鄉法國的地球另一面,進行著田野調查的時候,曾經連續好幾個禮拜,腦袋裡重複著一段揮之不去的樂章——蕭邦的三號鋼琴練習曲。這謎樣的自動演奏機制,使他疑惑不定——畢竟他所喜愛的作曲家是華格納、德布西,而從來不是蕭邦。為什麼這時,卻在異鄉的場景裡,從記憶裡清倉出這麼一段旋律?
19 February, 2012
旅行的意義
旅行永遠無法被化約為「去哪裡玩」,因為那忽略了海的聲音,樹的質地,山的顏色,雨的觸覺,濕度的嗅覺,移動的韻律,小吃的味道,公路上的空間感,古蹟裡的歷史感,以及與陌生人的交流。旅行的過程中,獨特的感官體驗刺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力,喚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那是一個充滿頓悟與啟發性的過程,不是閱讀或上網可以取代的。
摘自蔡志浩的部落格 Taiwan 2.0
關於藏書
每每去陌生他者的房舍蒐羅一屋子的書,銀快也會不自覺地陷落入其主人形塑的空間氛圍或纏繞於書堆中的記憶,他時而納悶,怎麼會捨得扔掉這般好的書?殊不知一旦告別了這些書,與之連帶的、長久寄生於上的記憶與情感也將一併殲滅。銀快轉述香港作家梁文道曾在文章中描述過一則動人的故事:
一個不用功的大學生在書店當工讀生,偶然的情況下到了他最討厭的教授家收書,那教授已經往生了,家人打算將書處理掉。學生從教授的藏書中發現他對園藝、橋牌頗有興趣,書房一塵不染,且分類清楚,他突然覺得要是那些書被賣掉,就好像教授的靈魂被打散一樣。於是他湧現了一個念頭,計畫買下這批書,保全教授的精神,便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以工讀金抵償書籍的費用。
「這個故事讓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動,其實一個人的藏書某種程度代表他的精神是投注在上面的,所以我會對這種事情有別於做生意之外的一種感悟。」銀快道出因著收書而湧生的一絲慨嘆,「我會進入不同人的家裡,他們允許我進去,因為我的特殊身份,可以窺看到我可能不該看見的東西,也可能經由交談瞭解他們過去的閱讀歷程。這既新鮮有趣,又有點感傷。因為他選擇跟我交易,就意味決定跟這批珍愛的藏書們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