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生命的刻度。
我的有限時間的,刻度。
它不只在丈量那些已存在的事物。
它在呈現、創造、彰顯某種生活。在那樣的生活裡,困厄的、不滿足的靈魂力圖透過想像、憧憬、反省等心智活動,來超越自己的平凡、脆弱、短暫與渺小。
那是迄今我見識過人類為了珍惜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最優美的儀式。
摘自光之書的序,作者羅智成
人不是因為衰老才停止跑步,而是因為停止跑步才衰老 - Jack Kirk
你知道台灣誰浪費電浪費得最兇?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1出版的《九十九年年報》中第13-14頁,鋼鐵業、化工業,以及半導體與面板等消費電子相關產業就分別用掉全台灣總能源的23.3%、6.56%和10.9%,這三大產業所消耗的總能量甚至超過運輸業、服務業與住宅消耗量的總和。馬英九如果關心台灣的能源問題,不需要動不動在電視上面叫大家脫西裝,關家裡的電燈,而只需要取消對鋼鐵業、化工業,以及半導體與面板等消費電子相關產業的電價補貼,效果就遠遠超過一切的政令宣導。
藍綠政府的政策永遠是:面對常民百姓就叫窮,面對財團就裝闊。財團的電價不先漲,卻叫實質薪資連降十幾年的小老百姓要「尊重市場機制,節約能源」。
摘自彭明輝的部落格
我喜愛的古生物學者古爾德曾精采的討論過,為什麼在現實世界裡《格列佛遊記》的巨人國和小人國是不可能存在的,生物體的大小和我們生存的此一世界有著我們想都想不到、切也切不開的各種依賴關係和解除不了的限制。像螞蟻大小的生物體,支配牠行為和生命形式的不是引力,而是我們人這樣大小的生物體往往可忽略的摩擦力和表面張力,所以古爾德有趣的說,如果人長得像螞蟻一樣大,他就只能過螞蟻那樣的生活,而不是格列佛所看到那樣依比例縮小的人的生活。他將無法穿衣服,更糟糕是就算穿上了也從此脫不下來(摩擦力的緣故);他也無法洗澡,水滴會像一顆一顆轟擊他的砲彈而不是均勻的、融解的、可浸泡其中的流體(表面張力);就算他順利洗了澡,也千萬別想清爽俐落的擦乾自己,他會從此黏在大毛巾上(摩擦力);他無法點火用火,因為一個有意義的火苗太大了,那直接就是爆炸自焚,只能用做對小人國統治階層絕望的抗議;他顯然也沒辦法讀書,因為適合他尺寸的書根本無法翻閱(仍是摩擦力),等等等等,以此類推。
摘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男高音一文。學過幾年物理的我,在還未讀到上面這段之前,居然不曾懷疑《格列佛遊記》是否可能真實發生,果然只是死讀書,不過,要讀通一門學問,又談何容易呢?
人有一個特別長的童年,這是生物演化途中動人的意外,從生物的一般標準說,人是太早被生出來(因為大腦的大小和母體骨盆大小演化成不相襯),人的初生嬰兒其實仍處於胚胎狀態,這個原本是脆弱危險(對幼兒而言)而且辛苦(就母親而言)的童年,改變了親子的關係,也延遲了人進入求偶生殖的生物時間,不必一頭就綁入沉重的生物傳種鐵鋉之中,可以遊戲、學習、胡思亂想的精緻開發思維(所以我們今天要不要把生命演化允諾的悠閒自在童年還給他們?);而人獲得這樣愈來愈長的老年則完全是文明的產物,物種的存續原來並不需要老年,也不必有這個階段。生殖傳種的責任結束,緊臨的就是死,因此,那種喜歡用純生物性理由解釋人類行為,相信所謂「大自然智慧」從而無視人類文化建構深刻意義的人,很容易得出某種殘酷荒唐的結論。
摘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老人一文,讀完這一段就像上了一堂精采的人類學的課。
摘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的棋士一文古爾德寫來:「這種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後果,可能帶來『進步無可限制』的錯誤印象。正確的結論應該完相反,每一項新的競爭嘗試都有嚴重的限制。人類也許可以抵達天上,但是建築物就樹木,永遠不能抵達天上。每一次的升高,都代表工程的奇蹟,利用科技突破極限,然而增加逐次縮減,就像運動的進步,在人類接近右牆生理極限時就會呈現尾端一樣。一九○九年都會生活高塔是以前高度紀錄的兩倍,最近幾次冠軍增加的高度都只在上次紀錄保持者的百分之十以下。
…《生命的壯闊》正面處理極限的問題,萬事萬物皆有其無以逾越的演化右牆,就像摩天大樓沒辦法抵天,人的百米賽跑紀錄不可能推進到零秒,太陽會燒完自己,小說會寫完所有它可寫的東西;古爾德進一步指出,眼前我們有太多事物其實已貼近了這個極限右牆,他甚至告訴我們檢驗的 方式,當事物靠近右牆時,其再清楚不過的徵象是,推進的速度暨其幅度的縮減,快○.一秒、多一公分、高一英呎云云,以至於競爭者之間的彼此差距亦跟著縮減,人們的最佳表現難分軒輊。
日本將棋有所謂的七大頭銜(至今仍是),包括「龍王」「名人」「棋聖」「王位」「王座」「棋王」以及「王將」,始終沒一統過。平成八年(一九九六年)初當時,年廿七歲的年輕羽生剛奪下「龍王」,已史無前例手握六個頭銜,挑戰他此生最好的對手也是不世天才棋士的「王將」谷川浩司(既生谷川何生羽生),七番勝負的棋結果只下了四盤完結,意思是日本將棋這萬世一時,大家提著心等它降臨的最華美一刻,並沒有伴隨著想望中淒絕壯烈的場面,尤其是第四盤羽生不利的後手棋(這四盤棋我當然都打過譜,下將棋的人誰不是呢?),居然只用了八十二手而已。就在「平成八年二月十四日」這個隆冬日子,羽生挾起「金」,雪花般無聲無息的落在「三二」的位置,谷川的王棋倒下,大業於焉告成,如夢似幻。
以上文字來自唐諾《世間的名字》中的棋士,讀來很過癮,有點像在讀武俠小說,如果會下棋的人,就更能體會到文字所描述的強。我是在逛台北國際書展時發現《世間的名字》這本書,讀過之後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般讀者大概沒聽過唐諾,唐諾是朱天心的先生,早期以NBA籃球文章廣為人知(唐諾也看棒球、網球,書裡面有一篇在寫Federer,讀來也是非常過癮),也寫過推理小說導讀,是全職的資深讀者。底下再摘錄文章第一段引起我共鳴的段落。
那讓我想起了一位朝向他方的旅行者,我中學時代崇拜的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當他在遠離家鄉法國的地球另一面,進行著田野調查的時候,曾經連續好幾個禮拜,腦袋裡重複著一段揮之不去的樂章——蕭邦的三號鋼琴練習曲。這謎樣的自動演奏機制,使他疑惑不定——畢竟他所喜愛的作曲家是華格納、德布西,而從來不是蕭邦。為什麼這時,卻在異鄉的場景裡,從記憶裡清倉出這麼一段旋律?
旅行永遠無法被化約為「去哪裡玩」,因為那忽略了海的聲音,樹的質地,山的顏色,雨的觸覺,濕度的嗅覺,移動的韻律,小吃的味道,公路上的空間感,古蹟裡的歷史感,以及與陌生人的交流。旅行的過程中,獨特的感官體驗刺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力,喚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那是一個充滿頓悟與啟發性的過程,不是閱讀或上網可以取代的。
摘自蔡志浩的部落格 Taiwan 2.0
每每去陌生他者的房舍蒐羅一屋子的書,銀快也會不自覺地陷落入其主人形塑的空間氛圍或纏繞於書堆中的記憶,他時而納悶,怎麼會捨得扔掉這般好的書?殊不知一旦告別了這些書,與之連帶的、長久寄生於上的記憶與情感也將一併殲滅。銀快轉述香港作家梁文道曾在文章中描述過一則動人的故事:
一個不用功的大學生在書店當工讀生,偶然的情況下到了他最討厭的教授家收書,那教授已經往生了,家人打算將書處理掉。學生從教授的藏書中發現他對園藝、橋牌頗有興趣,書房一塵不染,且分類清楚,他突然覺得要是那些書被賣掉,就好像教授的靈魂被打散一樣。於是他湧現了一個念頭,計畫買下這批書,保全教授的精神,便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以工讀金抵償書籍的費用。
「這個故事讓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動,其實一個人的藏書某種程度代表他的精神是投注在上面的,所以我會對這種事情有別於做生意之外的一種感悟。」銀快道出因著收書而湧生的一絲慨嘆,「我會進入不同人的家裡,他們允許我進去,因為我的特殊身份,可以窺看到我可能不該看見的東西,也可能經由交談瞭解他們過去的閱讀歷程。這既新鮮有趣,又有點感傷。因為他選擇跟我交易,就意味決定跟這批珍愛的藏書們告別。」
因為讓我想到iPad剛出來的時候,有公司批評說:「這有什麼?我們在2000年就做了平板電腦!」有些『專家』的評論這樣說:「iPad只是一台輕一點、薄一點的平板電腦,最多只是多了一點應用程式可以選擇,所以我不看好它會大賣」,結果iPad賣得超好,賣得超好以後,開始有了變形金剛等不同樣式的平板電腦,本來已經宣告快要死亡的平板電腦,突然被視為黃金,大家突然發現:開發平板電腦沒什麼嘛?!超簡單的!
針對學生的回答,我是這樣回覆: 「你覺得以前的問題像是背頌,是因為你已經看到人家寫出來的答案,所以覺得沒什麼,那只是背頌,今年的問題其實和以前都很像呀,要問的觀念甚至是一樣的,只是換了一種問法」
因為看了別人的答案後,我們的大腦就把可答題範圍限制住了,所以即使不把別人的答案當答案,再回頭看問題,就會覺得超簡單的,實在沒什麼難度,簡直就像是背頌一樣,可是對於沒看到答案的人(也就是該屆修課學生來說),他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題範圍在哪裡,所以覺得好難、好不確定。
來自教書匠的夢想
The above is quoted from Recollections of Rudolf HaagIt is good that people with vision like Ed Witten spend time trying to develop a revolutionary theory. But it is not healthy if a whole generation of young theorists is engaged in speculative work with only superficial grounding in traditional knowledge.
China and India are likely to produce many rigorous analytical thinkers and knowledgeable technologists. But smart and educated people don’t always spawn innovation. America’s advantage, if it continues to have one, will be that it can produce people who are also more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those who know how to sta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ciences. That is the formula for true innovation, as Steve Jobs’s career showed.
The above is quoted from Steve Jobs, Intuition, and Genius
「那麼宇佐,我再問妳一個問題。佛在何處?」
「大和尚,請您別問我這麼深奧的問題。況且,我們現在談的也不是這個。」
「少囉唆,妳先回答就對了。佛在何處?」
「還能在哪---應該在西天最高處吧。在很遠很遠的地方。」
「那妳就錯了。佛,現在就在這裡。」
「意思是指佛像金身?」
「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眾生萬物之中皆有佛。這話怎麼說呢?」大和尚厚實的手掌貼在自已胸口。「因為即使是我們這種虛空、卑微的人,體內也有佛性。對加賀先生來說亦然。」
宇佐不禁瞠目以對。「大和尚,加賀先生殺了人耶!他犯了殺生的罪,還是親手殺死自已的妻小,那種人身上怎麼可能有佛?」
「那是因為,我們雖有尊貴的佛性,卻也只是虛空、卑微的凡人。」在現世,我們無法真正成佛,只能一心向佛,祈求著雖在自已內心卻難以企及的佛祖慈悲。大和尚接著砰砰拍胸。「可是宇佐,即便如此,佛還是在我們的這裡,沒退到任何地方,也沒藏到任何地方。只要遣虔誠探求,一定能找到。但我們如果忘了佛,就會看不見佛。」
宇佐滿是困惑,忍不住以手上的抹布拼命搓臉。「大和尚說的,我一點也聽不懂。」
「因為不想聽懂,才會聽不懂。明明懂了,卻不想承認懂了,所以才會不懂。」
頗有意思,這本書或許值得一讀,有時間再找來看看。
註:要買宮部美幸的作品,可以在 城邦讀書花園 買,打 68 折。更狠一點,可以在 Ptt 的 book 板找人代訂,打 65 折,滿 300 折 50 元, 定價 700 的書,只要花 405 就可買到,比在 博客來 用 E-coupon 或是購物金買 ,都來的划算許多。
無意間看到書櫃中的一本書,思果寫的「翻譯研究」, 才想起,這本書自買來之後只翻過一次,買的原因是網路評價不錯。 翻了前面幾頁,覺得相當不錯,節錄如下:
翻譯的學問真是博大精深啊!嚴復所說的信、達、雅翻譯的三個要求,向來談的人多得很,我以為他說的「雅」字根本有問題,不如改為「貼」字。用現代的話來說:
- 信是指譯者對原作者負責,把他的原意用中文表出,不要表錯。
- 達是譯者替讀者服務,作者的原意雖然已經表達出來了,也要讀者能看得懂,才算盡職。
- 貼:譯文也確實,讀者也懂,但是,原文的文體、氣勢、說話人的身分等各方面是否做到恰如其分的地步呢?這就牽涉到貼切不貼切的問題了。
嚴復說的「雅」是「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要求的是「爾雅」,現代的中文應另有標準。我說的貼切,就是譯什麼,像什麼。舉一個簡單例子。張教授和王教授兩位老先生約好時間在一家餐館會面,臨走時張教授說了一句:Well, I’ll be there。 這一句若照信、達、貼的標準,可以有三個譯法:
- 信:「好了,我會在那裡。」(無懈可擊的忠實譯文)
- 信、達:「好了,到時我在那裡等你。」(明白曉暢的譯文)
- 信、達、貼:「就這麼說吧,我到時在那裡恭候。」
「我會在那裡。」也不錯,但讀者讀了,覺得有些不大像話,意思也不大明白:「我在那裡等你」很明白,的確我們和朋友約好會面,末了也會這樣說的。但是這句話是誰說的呢?是一位老教授和另一位老教授說的。這種人在這種情形之下,是這樣說話的嗎?好像不大對。於是改成第三式。
才知道 希臘神話 (Greek Mythology) 是許多英文單字的源頭,比方說下面這段
上面三個單字我都認識,可是從來不曉得之間的關連性, 原來認識英文單字也可以這麼有趣。底下再摘錄一段在英文裡,muse 這個字作為名詞,指原來希臘神話裡的文藝女神,延伸下來又指藝術,特別是詩歌文學創作的靈感。muse 這個字作為動詞是沈思、默想的意思。museum 是藝術館、博物館,這個字源自希臘文藝女神們 muses 的殿堂;amuse 就從原來引人深省轉變為使人快樂的意思。
源自愛神 Venus 的名字,在英文裡,venom 原來是愛情的口服液的意思,現在演變成毒藥,特別是毒蛇分泌的毒液;venerate 是崇拜的意思,因為愛而崇拜,而維納斯女神代表的就是愛情;venereal 是形容詞,venereal disease 是性病的意思。
話說我讀大學時對 unix 作業系統非常有興趣, 第一本帶我入門的書是 O'Reilly 出版的 UNIX 超級工具 (有上下冊), 從這本書我學會了命令列 (command line) 的基本操作,unix 的基本指令, 開始學習我的第一個 Scripting Language: Perl (後來跳槽到 Python 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開始學習世界上最強大、好用的文字編輯器 Vim, 還有排版系統 troff, 我對 troff 的印象是指令非常簡潔,容易上手, 不過要寫數學式、做表格、畫圖表,還需要撘配其它工具 eqn, tbl, pic, (有機會再介紹 pic,這個畫方塊圖的好工具),不過缺點是不能支援中文。
後來,發現了另一個排版系統 LaTeX[1], 有各種強大的巨集來表示數學式, 這對於做理論研究 (需要用到很多數學符號) 的人實在是一大福音, 目前許多國外期刊或是數學相關書籍都是用 LaTeX 排版, 而 LaTeX 當然也變成我的主力排版系統, 所以我一直以為, 除了 那些 強大的 unixer,應該沒有人在用 troff 了, 直到我開始閱讀 Bruce A. Francis[2] 所寫的 A Course in H-infinity Control Theory, 這是一本介紹控制理論的書,用到許多數學, 翻了幾頁,就知道書本字型不是 LaTeX 常用的 Computer Modern, 再翻序,才赫然發現是 troff 排版的 (雖說是 1987 年出版),驚訝之餘,為文以誌。
註:
到今天已經退伍一個禮拜了, 如果還在當兵的話, 現在應該穿著全副武裝還有不能防水的雨衣在救災吧 XD
不久前我用 Python 寫了一個小程式幫女友處理她的 doc 檔,底下是心得記錄。 基本上 doc 檔比純文字檔難處理,因為要用到 windows API, 不過這也還好,大多數的人都用 windows, 所以 Python 一定會有可用的函式庫,而網路上還可以找到幾個用 Python 處理 doc 檔的 範例。 另一個棘手的地方是,doc 檔的段落具有格式,比如字型大小、顏色、粗細、框線、上下標, 段落還可能有縮排,在處理段落時這些都要保留下來。 如果是純文字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通常只需 string 的內建函式即可搞定,甚至不用動到 regex。 之前沒接觸過 windows API,(平常我都用 LaTeX 或是純文字檔)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開始一點頭緒都沒有, 後來才想到,如果要保留格式的話,用類似滑鼠選取之後的複製、貼上就可以了, 查了一下 MSDN,果然有這兩個函式。
最近機車 yamaha GTR 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症頭, 雙載會熄火,奇怪的是一個人騎的時候,卻又正常。 於是就到之前一家印象還不錯的機車行修車, 老闆聽完我的描述之後,也沒有檢查機車, 就直接說應該是化油器壞掉了, 換新的要 4, 5 千,如果是二手的大概只要 2千到 1千5, 要我考慮看看,二手的價錢還可以接受,便付了定金, 老闆說過幾天找到二手化油器之後,我再過去換。
回家的路程中愈想愈不對,化油器又不是消秏品,那有那麼容易損壞, 頂多是跟化油器有關的某個零件壞了,並不需要換整個化油器, 上網一查, 果不其然,是一個連接化油器的管子( 負壓管 )壞了, 更換只要 250 元,當下立刻查了離家最近的 yamaha 修車行, 修車師傅檢查之後,發現果然是負壓管破了, 此外髒空氣有可能跑進化油器裡面,清理需要 450。 師傅還調整了機車的狀態,原本不好發動的小毛病也解決了。
結論是做功課可以省錢,此外還可增加自己的知識,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好一陣子沒發文了,因為在當兵,幾乎沒時間發文, 之前在若水堂買了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的 「 數學家思想文庫 04:數學的統一性」,這本書選編並翻譯了 Michael Atiyah 的文章,通過本書可以了解他的數學和哲學思想。 書中「如何進行研究」這一篇, 特別另人驚豔,文中 Atiyah 談到一些數學研究者可能遇到的問題, 並提供自己的看法,非常值得一讀, 可惜網路上找不到原文, 不過 Google 圖書到是有幾頁可以預覽「 Michael Atiyah: Collected Works 」, 本文中的原文就是從 Google 圖書節錄下來的。 原文是發表在
M. Atiyah, How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1974, 10, p.232–234.
我的筆記如下:下面的翻譯來自 James Legge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had my mind bent on learning.
At thirty, I stood firm.
At forty, I had no doubts.
At fifty, I know the decrees of Heaven.
At sixty, my ear was an obedient organ for the reception of truth.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ssing what was right."
繼 費馬最後定理 [1] (Fermat's Last Theorem) 及 龐加萊猜想[2] (Poincare Conjecture) 相繼被攻克之後, 黎曼猜想 (Riemann Hypothesis) 是一個數學家久攻不下的數學難題,底下簡介此猜想的內容及重要性。 Bernhard Riemann 在 32 歲 (1859 年) 時被柏林科學院 (Berlin Academy) 選為通信院士, 為了回報此一崇高榮譽,於是 Riemann 向柏林科學院提交一篇論文[3], 只有 6 頁,題目是「論小於給定數值的質數個數」 (On the number of primes less than a given quantity)
def fibonacci(n): if n in (0, 1): return n return fibonacci(n-1) + fibonacci(n-2)
Paul Erdos 認為上帝把每一個數學定理最精妙的證明都寫在天書 The Book 中, 同時他還說你不必相信上帝,但身為一個數學家,你應該相信天書, 當然天書並不存在於世界上, 於是數學家 Martin Aigner 和 Günter M. Ziegler 就想要寫一本近似於天書的書, 在 Erdos 熱心地幫助之下, 他們將一些具有高超思想、聰明的觀察和出色的洞察力的證明 加以整理,收錄於 Proofs from THE BOOK 一書中, 此書於 1998 年 3 月出版,可惜 Erdos 在 1996年就去世了, 沒能看到此書問世。 網路上有此書的目錄還有第一章的內容「 質數有無限多的六個證明 」可以試讀。
def func1(): print "inside func1()" def func2(): print "inside func2()"
我們希望在呼叫 func1() 前顯示 Entering func1, 而在離開 func1() 後顯示 Exited func1, 對 func2() 的要求也是相同,只是把函式名字換成 func2, 最直接的方法是修改 func1 及 func2 的實作內容, 可是這樣做實在太累贅了, 有沒有辦法把 func1 跟 func2 當作物件, 自己寫一個額外的函式來「裝飾」這些物件? Python 語言中所提供的 decorator 語法可以幫我們達到這個目的 (decorator 就是裝飾者的意思)。 decorator 的使用語法如下
f(n) = f(n-1)+f(n-2), f(0) = 0, f(1) = 1Fibonacci 的公式是遞迴的, 因為要計算 f(n) 需要上次及上上次計算的結果。 直接套定義就有下面的函式 (in Python)
def fib(n): if n in (0, 1): return n return fib(n-1) + fib(n-2)實際測試,會發現上面函式的執行效率非常差, 比方說我們要計算 f(5),套定義,要先計算 f(3) 跟 f(4), 可是要計算 f(4) 又要先知道 f(3) 跟 f(2), 也就是說實際上 f(3) 算了兩次,依此類推 f(2) 計算了三次, 如果 n 很大的話,計算 f(n) 就會重覆很多不必要的計算,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難,在函式中加入一個快取來記錄之前算過的值就可以了
ls -t
總是要等好幾秒才會看到結果,
由於這個指令太常用了,
必須想一個替代方案才行,
我的解法是利用 windows 內建的 shell,
ls -t
對應的指令如下
cmd //c dir //b //O-d
cmd 就是 windows 內建的 shell,
選項 //c 表示執行完後面的指令就結束,
而 dir //b //O-d
就是我們想要 cmd 執行的指令,
dir 會列出目錄中的檔案及子目錄,
選項 //b
表示去掉標頭資訊,
//O-d
表示依最新日期排序,
如果不清楚 dir 的使用方法,
可以試試選項 //?
。
下面是兩者的所需的時間:
ls -t |
2.812 secs |
cmd //c |
0.157 secs |
差了 10 倍以上,ls -t 實在太慢了。 接下來介紹一個我自創的指令, 假設想要執行目前目錄下的最新檔案, 比方剛剛下載了一個 pdf 文件或是一個 jpg 檔, 那這一個檔案就是目前目錄的最新檔案, 利用前面介紹的指令再加上 start 就可完成這個動作:
start `cmd //c dir //b //O-d | sed -n 1p`
start 1.jpg
會以預設開啟副檔名為 jpg 的程式來開啟 1.jpg,
而
start 1.pdf
會以預設開啟副檔名為 pdf 的程式來開啟 1.pdf。
問題來了,要怎麼產生目錄下最新檔案的名稱呢?
前面介紹的指令會將目錄下所有檔案由新到舊排列,
但我們只想要第一個,怎麼做呢?
簡單,利用 sed -n 1p
即可。
眼尖的人還會發現 start
後面的字串被反引號
`
括起來,
這麼做的目的是先執行反引號中的指令以取得我們想要的檔名。
出個練習題,寫一個 bash function 假設名稱是 t,
使得 t i
會執行目前目錄下第 i 新的檔案。
答案如下:
function t() { arg=${1:-"1"} start "`cmd //c dir //b //O-d | sed -n \"${arg}p\"`" }
上面用到 ${1:-"1"}$
是 bash 特有的
Shell Parameter Expansion,
非常好用,之前我有舉過一個 例子。
在 Ptt 托福考試板 調查了一些評價不錯的托福考試用書:
書的價格如下:
繁體 | 簡體 | |
閱讀 | 702 | 230 |
聽力 | 702 | 230 |
口說 | 432 | 190 |
寫作 | 540 | 240 |
OG | 1223 | 390 |
字彙 | 432 |
繁體價錢是以博客來為準,知英跟字彙都打 9 折(之前有打 8 折), OG 沒打折,簡體價錢是以奇摩拍賣 留學家族 為準。 繁體書的價格我覺得太貴,後來發現有簡體書可以買,內容好像一樣, 字彙不算在內,繁體與簡體的價差是 3599 - 1280 = 2319 元, 差距有點大,所以除了字彙我打算買簡體的,雖然簡體書的質感會比較差。
此外,我想提一下這一本書「 旋元佑文法 」, 在舊托福時代,文法是考試的其中一科, 所以那時文法書應該很暢銷,我妹剛好有買這一本。 我在念博班,常常需要寫文章,英文文法當然是要強化的一環, 網路上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於是就拿來 K 了。 這本書實在令人驚豔,它改變了我對英文文法的認識, 一直以來,我認為文法都是靠死背或是死記, 可是這本書卻是教人以邏輯判斷來理解文法, 實在是了不起的想法。 不過,這本書已經絕版了,奇摩拍賣上還有得買, 只是 價錢 是出人意外的高,至少是原價 360 元的兩倍以上, 如果真的對這本書有興趣,又找不到人借,可以試試搜尋引擎,會有相當多的相關結果。
(A ((B (C D)) (E F)))根據括號的順序以產生下面的結果
(C D) (B (C D)) (E F) ((B (C D)) (E F)) (A ((B (C D)) (E F)))該怎麼做呢?
3月25日是學校校慶,我參加了 3000 公尺的比賽, 今年比賽日期是到3月初才公布, 害我只有3個禮拜的時間可以準備, 平常都是練 8-10 km 順順的跑,沒有特意加強速度, 為了參加比賽,我還練了間歇跑提升速度。 根據練習的數據來看,我最快可以跑到 11 分 30 秒。 去年一直在受傷的陰影中,沒辦法參加比賽,直到今年初才完全復原, 再加上又老了一歲,我想應該沒法在這一次比賽中突破之前的記錄。
a.vcproj -> a.vc9.vcproj b.vcproj -> b.vc9.vcproj a.vcproj -> c.vc9.vcproj其實只要用 bash 寫一個 for 迴圈就解決了
data = [2, 3, 4, 5, 1] data.sort()上述程式碼會將 data 的元素由小到大排序, 因為 sort() 是直接排序 data 的元素,而不是排序複製 data 的元素, 所以傳回值是 None 以避免困擾,如果要將排序過的資料傳給另一個序列要使用 sorted(),如
sorted_data = sorted(data)假設現在 data 改成如下
data = [(11, 5, 1000), (13, 4, 10), (17, 6, 100), (19, 5, 1) ]想要以 tuple 的第二、三、一個元素的大小做排序,該怎麼做?
在 jserv 的部落格看見一個好玩的測驗 What color is your rainbow?。 彩虹的顏色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但是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這個測驗會依據你的人格特質做出一個獨特的彩虹。 測驗的題目都是二選一,挑出使你快樂或者愉快的答案, 如果不確定要選那一個,可以跳過, 題目不多,很快就可以做完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 :P
d = dict(a=1, b=2, c=3) d = {'a': 1, 'b': 2, 'c': 3}第一種做法不用打括號,打字會稍微快一點, 如果要用兩個 list 分別當作 dictionary 的 keys 跟 values, 可以利用 zip() 這個函式,例如
names = ['a', 'b', 'c'] counts = [1, 2, 3] d = dict(zip(names, counts))
items = [1,2,3,4,5] result = [] for i in items: result.append(i*i)map 提供了另一種方法
def square(x): return x*x result = map(square, items)map 的第一個參數是函式,第二個參數是序列, 而傳回值則是將輸入的函式套用到輸入序列的每一項元素所形成的新序列。 其實還可以寫得更短
result = map(lambda x: x*x, items)上面例子中的 lambda x: x*x 定義了一個無名函式,效果就如同前面定義的 square()。
The Big Picture 是 boston.com 下的一個 photo blog,意在提供高品質令人驚豔的影像包含了當前的事件, 少為人知的故事,還有任何有趣的事情。 底下列出讓我印象深刻的系列:
for key in d: print key其中 d 的型態可以是 list, tuple, set, string, dictionary 等。 要檢查一個字串是否含有某子字串,通常會想到下面的做法
sentence = "fly me to the moon" if sentence.find("fly") != -1: print "successful"其實更好的方法是用 in
if "fly" in sentence: print "successful"是不是更好閱讀,打字也更快呢?
items = ['red', 'blue', 'green', 'yellow'] result = '' for s in items: result += sPython 提供了一個更有效率的解法
result = ''.join(items)如果字串中間要用逗號跟空白做分隔時,只要改成
result = ', '.join(items)單括號內的字串就是隔開 items 元素的分隔物, 所以如果單括號內是空的,就表示沒有分隔物。 底下介紹上述技巧的應用
numbers = [1,2,3,4,5,6] squares = [] for n in numbers: if n % 2 == 0: squares.append(n*n)上述程式碼將 numbers 中是偶數的元素平方之後加到 squares。利用 list comprehensions 只要一行程式碼就可以完成目的。
squares = [n*n for n in numbers if n % 2 == 0]請注意程式的可讀性是不是並沒有因為程式碼的縮短而減少呢? 其實 list comprehensions 中可以有很多個 for 跟 很多個 if, 不過使用時要斟酌一下,如果真的有很多個 for 跟 if, 最好考慮使用一般的寫法,不然程式就會變得不易閱讀。
for item in items: print item但如果要同時把 item 的 index 也印出來,該怎麼做?
tmp = a; a = b; b = tmp;而在 Python 中只要一行就可以解決了
a, b = b, a
相信很多人都會使用 Google Docs 來撰寫文件吧, 我則是拿它當作文件備份的工具,平常我會將一些想要記錄的事寫成純文字檔, 比如記錄機車加油的里程數,英文單字,還有買了那些東西,假設這三個檔案分別叫做 bike.txt, vocabulary.txt, buy.txt, 因為懶得登入找到文件再找到上傳的按鈕,我想要使用下面的命令列就好了:
google_docs bike.txt vocabulary.txt buy.txt
續之前產生 排列組合 的問題,無意間又發現了一個新的解法,先回顧問題一下, 如何產生下面的序列?
0000 1000 0100 1100 0010 1010 0110 1110 0001 1001 0101 1101 0011 1011 0111 1111
Terence Tao 跟 Peter Woit 不約而同地介紹了 The Princeton Companion to Mathematics, 這本書是一本數學參考書,主要是寫給對數學有興趣的人, 包含了兩百多個項目,分別由世界上項尖的數學家所撰寫, 介紹了基本的數學工具及字彙;追溯當代數學的發展; 解釋基本名詞及概念;檢視數學主要分支的核心概念; 描述有名數學家的成就;檢視數學對其它領域的影響如生物、經濟、音樂等。
令人高興的是 書中的某些文章 可直接下載觀看,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 Advice to a Young Mathematican 這一段,當中5位數學家描述了他們做研究的方式,其中的心路歷程, 還有從幫助學生變成研究者所得到的心得。 第一位英國數學家 Michael Atiyah,他拿過 1966 年的 Fields Medal, 還有 2004 年的 Abel Prize。 底下摘錄幾句讓我引起共鳴的話,並附上翻釋, 有錯請不吝指正。
在 Terence Tao 的部落格看到 這篇, 就有了介紹 George Dantzig 這位美國數學家的念頭。 學過 linear programming 大概都知道 George Dantzig 吧,他最為人所知的貢獻就是發展 simplex method 來解 linear programming 的問題。 (linear programming 中文是線性規劃,簡寫是LP,陳唐山還是外交部長的時候, 這兩個字母上過新聞 XD) 題外話,目前解線性規劃最有效率的方法已經不是 simplex method 而是 inter point method。
我是從 2005 開始寫部落格,第一個部落格落腳在 Blogger, 那時候 Blogger 對中文的支援還很差, 後來就轉到 養樂多 (Yam-Roodo), 蕃薯藤 (Yam) 被 web-tv 買下之後就與樂多 (Roodo) 分家了, 而我選擇留在 樂多,為了以防萬一, 我在 Blogger 又建立了一個部落格,兩個部落格會同時更新。
開始寫部格落之後,學到很多東西。 為了做網頁我重新開始學 XHTML、CSS, 甚至還學了一點 JavaScript, 這個部落格的樣式就是我學習的成果。 因為所見即所得 (WYSIWYG) 軟體寫出來的網頁達不到我的要求, 所以我是用寫原始碼的方式在寫網頁。 我認為有心做出好網頁的人一定要學習基本 XHTML 與 CSS 的語法,才是正道。 在學做網頁之前建議先了解什麼是 Web Standards ,有個概念即可,不用強求每一項都了解。
為了放圖片,所以開始使用 flickr, 為了有效地瀏覽其他人的部落格,所以開始使用 Google Reader, 為了整理每天所看到的一堆書籤,所以開始使用 美味書籤。 之前不想使用這些服務的藉口是懶,懶得去學新的東西, 可是當我開始使用這些服務之後, 卻後悔沒有早一點接觸這些技術, 這些技術讓我可以有系統地瀏覽、整理多到爆炸的資訊。 總之這一切都是從寫部格格開始的。 (目前在使用的服務還有 Gmail 及 Box.net。 ) 底下介紹將來我想寫的東西。
日前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 From Calculus to Chaos ,這本書主要是在介紹 動態系統 的一些特性,附了很多例子, 其中第4章有介紹如何用 Runge Kutta 方法來求得微分方程的數值解, 方法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簡單,於是找了一個例子來練習,考慮下面的 Duffing equation
為了用 Runge Kutta 方法,要先把上式改寫為
Duffing equation 是二階非線性時變微分方程,二階是因為 \ddot{x}, 非線性是因為 x^3,而時變是因為 cos \Omega t。我是用 Python 來寫,用 Matplotlib 來做繪圖的工作, 注意在安裝 Matplotlib 之前需先安裝 Numpy。
所使用的參數是 k=0.05, A=7.5, \Omega=1, 上圖的曲線是 x 對 t 做圖,兩條曲線的初始條件 (x, y) 分別為 (3.003, 3) 跟 (3, 3), 即兩個初始條件的差別只在第一個元素,而且只差了 0.003,可是從上圖可知大概在 20 秒之後, 兩條曲線開始有明顯的差異,這就是混沌系統 ( chaotic system ) 的特性之一, 系統對於初始條件的變化非常敏感,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動會造成系統動態的巨大改變。 程式碼如下: (我是用 GeSHi 做 syntax highlight,程式碼在 chaos.py )
程式碼很簡單,我只介紹兩個 Numpy 提供的函式,分別是 arange() 跟 array(), Python 內建 range() 的參數型態只能是整數,Numpy 提供的 arange() 則允許參數型態是浮點。 學過線性代數都知道,向量空間中最基本的兩個運算分別是純量乘法跟向量加法,比如
2 [1, 2, 3] = [2, 4, 6] [1, 2, 3] + [1, 0, 1] = [2, 2, 4]
可是 Python 內建的 list 型態,並沒提供這兩種運算,但是如果是用 array() 所宣告的型態, 則可直接使用這兩種運算。 有了 Numpy 提供的 arange() 跟 array (),程式碼是不是看起來就跟 維基百科 所列的演算法相差無幾呢?這就是 Python 程式語言的迷人之處, 趕快來學 Python 吧!
註:我是在 Yukuan's Blog 發現 Matplotlib 這個好用的 Python 函式庫。
最近要寫一篇 paper 投到 IFAC 2008, 需要用到一句話「至於更詳細的討論」,很直覺地就翻成 for a detail discussion,用 google 一查,覺得很奇怪, 怎麼才 534 項查詢結果,這句話應該很常用才對, 於是再查一下 detail 這個字,喔喔,原來 detail 不能當形容詞,所以這句話應該翻成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才對,這次用 google 就可以查到 1,310,000 項查詢結果。
此外,還會用到「無限多個元素」這個詞,一樣很直覺地翻成 infinite elements,用 google 查詢的結果有 42,900 項,可是總覺得怪怪的, 查了 infinite 這個字是形容詞沒錯,意思是無限的、極大的,仔細一想,才發現我會錯意了, infinite 並沒有無限多個的意思。 後來腦中浮現了 infinitely many 這個形容詞,因為記得看過別人這樣寫, 用 google 查詢 infinitely many elements 的結果發現這才是正確的寫法。
8月26日參加了阿公店盃接力賽, 一隊有 6 個人,每個人要跑 5 公里。 會參加比賽是因為吳先生的邀請, 擔任中油慢跑的外援。 之前沒有跑過外面的比賽, 只有參加過校內的比賽。 跑 5 公里我大概需要 20 分, 不過如果要參加比賽,我覺得至少要跑進 18 分內才夠水準, 有受過訓練的跑者成績大概在 16 分初左右。 我的練習方式是一個禮拜跑 4 天,一次跑操場 20 圈 (1圈400公尺), 練習的時間、分量都算很少, 不過,跑步對我來說主要是維持身體健康, 所以目前也沒有打算再增加練習的時間。
比賽地點在 隬陀國中 附近,用 urmap 畫的比賽 路線圖 測得的距離大概是 5 公里。 當天的天氣不錯,太陽不是很大,適合跑步。 我被排在第一棒,原因是年輕,起步可以衝, 下午 3:30 一起跑之後,就看到前一群人衝了出去, 不想落後領先集團太多,所以一開始就用了 8 成力, 這應該是錯誤的決定,跑了大概快一公里之後,速度就開始掉,呼吸已經跟不上了, 只好放慢,等到體力稍微回復之後,再提升速度,後來比賽就一直維持這樣的節奏, 中間大概有追過 5 個人,跑到最後 1 公里的時候,我的呼吸已經非常吃力, 總覺得終點好遠,最後是用意志力撐完的,終點前的 200 公尺也沒辦法加速, 吳先生幫我測得的成績是 19'09, 是我目前跑 5000 公尺的最佳成績, 同隊的隊友說,如果穿比賽用的鞋子,還可再快個 10 秒, 我穿的鞋子是練習用,拿來比賽的話會嫌太重。
最後我們這一隊拿到第 18 名,總共好像有 43 隊參加。 不得不提一下我的隊友,第 3 棒的吳先生,已經 60 多歲, 在有腳傷的情況下,還可以跑到 22 分多的成績, 第 5 棒的許先生,大概 50 多歲,居然可以跑到 19 分多, 只比我慢一點,實在厲害,只能用老當益壯來形容他們了, 不知道我到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5 公里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
參加這種多人的接力賽果然有趣, 隊友會替你加油打氣,還有提醒一些比賽的注意事項,讓人覺得很溫暖。 還有我發現我的基本動作還要再加強, 跨步的動作不是很穩定,導致體力流失的很快, 比賽一開始加速的時候,還沒體會到這點, 是到有點喘的時候,才發現大腿的擺動不是很自然。 但是參加比賽實在是好秏時間啊, 回家之後還需要一天的時間休息, 所以之後如果要參加比賽的話,我會再多考慮一下。 儘管如此,能夠參加這次的比賽,還是覺得很開心 :P
昨天在寫程式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問題,我想產生下面的輸出:
(1,1): 0000 (1,2): 1000 (1,3): 0100 (1,4): 1100 (2,1): 0010 (2,2): 1010 (2,3): 0110 (2,4): 1110 (3,1): 0001 (3,2): 1001 (3,3): 0101 (3,4): 1101 (4,1): 0011 (4,2): 1011 (4,3): 0111 (4,4): 1111
該怎麼做呢?
我的解法如下:
int i, j; char s[] = "0000"; int k1 = 0; for(i=1; i>=4; ++i) { for(j=1; j>=4; ++j) { int k2 = k1 % 4; int k3 = k1 % 8; int k4 = k1 % 16; s[0] = (k1 % 2 == 1) ? '1' : '0'; s[1] = (k2 / 2 == 1) ? '1' : '0'; s[2] = (k3 / 4 == 1) ? '1' : '0'; s[3] = (k4 / 8 == 1) ? '1' : '0'; printf("(%d,%d): %s\n", i, j, s); ++k1; } }
想法很簡單, 首先我令一個變數 k1,從 0 一直累加到 15。 第一欄要產生 01010101,只要用 k1 % 2 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 是求餘數的意思), 第二欄要產生 00110011,週期是 4,所以只要用 k1 % 4,就可以產生 0123 這個序列, 然後要把 0123 變成 0011 的話,只要做除以 2 的動作就好了,第三欄第四欄就依此類推囉。
今天是校慶完的第二天, 小腿的酸痛還沒有完全消除, 覺得是越野跑爬山路帶來的影響, 不過練習慢跑應該沒問題。 到操場的時間是下午 7:00 左右,跟之前的練習一樣,打算跑 20 圈。
一開始我就慢慢的跑,跑到第 5 圈後, 我注意第一道也有一個人在跑步, 其實之前跑的時候常常看到他, 他的速度不快, 跑步特色是喘氣聲很大, 他的跑步姿勢還可以, 只是手會向外面甩。 我想說他的速度不快, 就稍微加速超過他好了, 那知,我加速他也加速,似乎不想讓我超過他。 那時我也不想跑太快, 就以稍快的速度跟著他跑, 看他可以撐多久。
他的體重應該有 80kg 以上, 我從後面看他的腳步已經有些沉重, 代表這個速度對他來說應該是稍快。 這個速度對我來說不會喘,只是校慶後腳的疲勞還沒恢復, 覺得還是保守些好,於是就跟在他後面跑, 跑完 5 圈後,他突然跟我說他還剩半圈, 他已經跑了 25 圈。 這時我有點驚訝,我也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就跟他說加油。 這時我還剩 10 圈, 不過最後只跑了 8 圈, 因為已經覺得肌肉疲勞, 所以就提早結束了,反正來日方長。 最後的記錄是:
9'26"73, 8'32"14, 9'17"18, 5'33"46
前三項是 5 圈的時間,而第四項是最後 3 圈的時間。 由記錄可知第 6~10 圈的確是跑太快了啊! 最後我在休息的時候,有一位約 50 歲的阿伯問我說「小弟,跑幾圈啊?」 我一聽有點傻眼,我已經 27 歲了 XD 他又問我是不是每天跑,因為他常常看到我, 我回說我是隔天跑,跑 20 圈左右, 他再問我是不是在跑馬拉松? 一般人似乎對馬拉松的距離不太清楚, 馬拉松的距離是 42.195 公里,400 公尺的操場要跑 105.5 圈啊, 我還未夠班。 我其實也常常看到他繞操場走,但只有看到背影。
3 月 28 日是學校校慶, 照例環校越野跑應該是在前一天舉辦,而其它項目是在校慶當天舉辦, 可是今年居然把環校越野跑移到校慶當天比,而且時間還是早上 7:30, 關於這點我只能說 「要命」。 所幸 3000 公尺是下午 1:20 比,而不是上午。
環校越野跑的 路線 跟之前一樣。 為了參加環校越野跑, 上星期五做了一次測驗,那時成績是 18' 47 比上次測驗成績快了 1' 08, 而且相當接近上次比賽時的 成績, 所以我目前的實力應該比上一次強。 比賽前晚 1:00 就睡了 (平常大概會到 3:00 才睡), 早上 6:00 起來後,覺得精神還不差,狀況應該還可以。 擔心吃了早餐會肚子痛,所以比賽前沒有吃任何東西,只有喝水。 7:00 到了檢錄的地方,卻發現工作人員並沒把檢錄的東西事先準備好, 搞到比賽前幾分鐘都還有人在檢錄, 所幸這次比較早到,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做熱身。 7:00 的時候還沒有什麼陽光, 有微風吹,是個跑步的好天氣。
可能是因為比賽移到早上的原因, 參賽的人數不多, 所以所有的組別都一起出發。 一起跑後有 5 個人在我前面,3 個不認識, 有兩個對手是目前的我所無法超越的。 那時覺得呼吸不太順,可能是不習慣在早上跑步吧! 快要出操場時有一個粗框藍衣男,跑在我右邊, 好像要擋到我前面的路, 為了避免煞車再超過他的步驟, 我就說「借過」 (不太記得我當時是說什麼), 他也識趣地沒有靠過來 (只能說感恩)。 過了逸仙館後,只剩 3 個人在我前面, 跟我最接近的是穿紅白相間衣服的, 我發現他只有起跑稍快,後面速度就掉下來了。 過了進海科院的轉角時,我就超越他了。 此時,我前面只剩兩個人囉。 剛進入海科院兩棟大樓之間的道路時, 我看到上次第一名 (簡稱 A) 已經在跑上坡了, 而上次第二名 (簡稱 B) 大概離我 30 公尺左右。 記得上跑到這裡的時候是完全看不見 A, 而 B 已經在跑上坡了, 這表示我的速度應該有所提升吧!
接下來就是恐怖的爬坡。 海科上坡還不是很陡, 可是武嶺上坡就真得很陡, 最陡的地方估計有 30 度。 爬坡需要大量的氧氣, 所以即使速度放慢還是覺得很喘, 克服這點的方法就是增加自己的肺活量。 爬坡時我總是想著只要過了最高點就可以獲得喘息, 藉此來說服自己不停的跑。 不像第一次跑環校因為太喘而停下來, 這次速度雖然慢,還是「跑」完了這一段上坡。 不過目前是完全看不到前面二人的背影, 之後的下坡我就放輕鬆跑,也沒有刻意加速, 最後就以等速跑回終點。 最後的成績如下:
挑戰組 | 15' 16" 99 | 16' 36" 00 | 18' 02" 37 | ||
活力組 | 20' 56" 27 | 22' 20" 20 | 22' 21" 44 | ||
女生組 | 23' 14" 79 | 24' 57" 81 | 27' 52" 49 |
最後拿到第 3 名,比起上次 成績, 進步了 41 秒,自己覺得還算滿意。 我覺得比較誇張的是第一名居然進步了 55 秒之多 Orz... 跑完之後跟系上通訊組的周老師聊天 (活力組第一名就是周老師), 之前校慶的時候有聊過,不過這次聊得比較久, 大概是交換一下跑步的心得。 只要沒受傷, 每一次校慶他都會參加比賽,看不出已經 50 歲了, 3000 公尺居然可以在 13 分內跑完,實在另人佩服。 此外,他是一個很神奇的人, 頭髮長度總是維持在比光頭稍微長一點, 前兩年他跑 3000 公尺時居然沒有穿鞋子, 去年他有穿鞋子,但他說他的鞋子是 20 年前的 (驚)。
越野跑比完之後, 就回到實驗室洗澡休息, 10:30 吃了一個薯餅跟飯團當作午餐, 也順便吃完早上買的早餐,一瓶多多跟一片葡萄土司, 之後還是休息 (此時我的心跳大概是每分鐘 95 下,比正常心跳快了 30 下)。 腳的狀況還算正常, 只是小腿的肌肉有點緊, 右大腿肌肉的舊傷,還是老樣子, 有感覺可是還不致於影響正常跑步。 下午的比賽應該沒問題吧。
3000 公尺比賽在下午 1:30 開始, 一起跑我前面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無法超越的第一名, 另一個是他朋友 (簡稱 C),不過之前沒有看他參加過比賽。 (越野跑第二名沒有參加比賽,我覺得他應該不是中山的學生。) C 的第一圈還蠻快的,第二圈就被我追過了。 我參加校內 3000 公尺的經驗是,大概在第三圈後就可以知道對手的實力了, 3000 公尺比賽要跑操場 7.5 圈,通常第一圈可以看到很多人以接近自己極限的速度在跑, 可是要維持這種速度很恐怖,沒在練的人以這種速度跑個一圈頂多兩圈,就會受不了, 之後只能用走的。 一開始我的速度稍快,可能是每圈 1' 25 ~ 1' 29。 跑完第三圈時,我覺得有點渴,應該是賽前覺得今天天氣不會很熱,所以水灌得不夠多,失策! 為了避免水分流失,我是閉著嘴巴在跑,只用鼻子呼吸,這時候跑步開始變得很辛苦, 我完全不能加速,只能讓速度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可能是在每圈 1' 29 ~ 1' 32 左右), 最後的 4,5,6,7 圈算是用撐的, 最後 50 公尺有小加速,不過成績可能不是很好,因為完全沒有加速的感覺啊! 最後成績如下:
學生男子組 | 9' 48" 99 | 11' 07" 36 | 12' 09" 24 | ||
大一男子組 | 11' 54" 66 | 12' 57" 46 | 12' 57" 71 |
我是第二名,成績是 11' 07 比上次 3000 公尺 進步了 11 秒。12' 48 是周老師的成績。
費瑪最後定理 這本書第六章中有一段記錄了 Andrew Wiles 做研究的方式:
我習慣於到樓上我的書房去,著手嘗試尋找一些模式。 我設法做一些計算來解釋某一小段數學, 設法使它符合某些以前對某部分數學的泛泛的概念性理解,這有助於澄清我正在思考的具體問題。 有時候還得去書上查考。以便弄明白在那裡它是怎麼完成的。 有時它只是做一點補充計算,進行一點修放的問題。 而有時候我發覺以前所做的事情根本都是沒用的,於是我就必須找出一些全新的東西 -- 它從哪裡冒出來的?這件事有點神祕。 Andrew Wiles, p. 204
John Lynch 替英國廣播公司 (BBC) 在 地平線 系列節目,拍了一部影片記錄 Andrew Wiles 證明 Fermat's Last Theorem 的過程,他同時也替 費瑪最後定理 這本書寫了序言,其中一段提到他與數學家們交談之後的感想,節錄於下:
數學是一種最純粹的思維形式,對局外人來說, 數學家似乎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人。 在我與他們的討論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們的談話中表現出來的驚人的精確性。 很少有人立刻就回答我的問題。 我常常不得不等待他們在腦海中把答案的精確結構組織好; 不過,稍後他們就會給你答案,講得有條有理,非常仔細,超過我的期望。 John Lynch, p. iii
語出 Tolstoy, Lev Nikolgevich。 我的翻譯是:A man is like a fraction whose numerator is what he is and whose denominator is what he thinks of himself. The larger the denominator the smaller the fraction.
寓意是人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偉大。人就像一個分數,分子代表他是什麼,而分母代表他認為他是什麼。 分母愈大則分數就愈小。
費瑪最後定理 這本書第六章的開場白 引用了 Howard W. Eves 的一句話:
一個高超的問題解答者必須具備兩種不協調的素質: 永不安份的想像和極具耐心的執拗。
原文是:
我很喜歡這句話。 Eves 是一位數學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寫了幾本有關 數學家的軼事 的書, 同時他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者。 費瑪最後定理 這本書實在寫得太棒了, 以致於我連 英文版 也買了, 目前正在整理讀書心得,過一段時間後,會 po 在部落格上。An expert problem solver must be endowed with two incompatible qualities - a restless imagination and a patient pertinacity.
FreeMind 是用來畫心智圖 (Mind Map) 的免費軟體。 心智圖是以圖形來表示想法的連結,通常會有一個中心想法,然後再從中心想法延伸出其它想法。 心智圖可以用在學習,組織、解決問題、做決定。
實際使用過後,覺得 FreeMind 的優點是:
缺點是啟動速度太慢,我猜應該是 Java 的關係。
上面圖形的原始碼是:
<div style="border: 1px solid; width: 200px; height: 120px;"> <div style="color: blue;">Manifold</div> </div>
問題來了,我想把 Manifold 移到最右邊,要怎麼做?
2006 年8月22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 (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簡稱 ICM) 公布了四位菲爾茲獎 (Fields Medal [1]) 的 得主。 其中一位是華裔的數學家 陶哲軒(Terence Tao), 父母是香港到澳大利亞的移民,所以陶哲軒是澳大利亞籍。 事實上,陶哲軒是第二位拿到菲爾茲獎的華人,第一位是 丘成桐 [2]。
另一位 菲爾茲獎的得主是俄羅斯人 Grigori Perelman, 這位數學天才極有可能讓龐加萊猜想變成定理。 聽過費馬最後定理( Fermat's Last Theorem [3]) 嗎?費馬最後定理困擾了數學家 350 年之久,直到 1994 年才由 Andrew Wiles 提出證明。 繼費馬最後定理之後,另一個數學難題是龐加萊猜想( Poincare conjecture [4]), 這個問題由法國數學家 Poincare 在 1904 年提出,百年來無人能解,這個問題甚至被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列為 7 大千禧年問題,每道問題懸賞一百萬美元。 我在 2004 年時就有聽到 Perelman 試圖要證明龐加萊猜想的 消息, 而到 2006 夏天為止, 數學家們還在檢查 Perelman 的證明是否完全正確, 不過經過三年多來數學專家們的嚴密審視,Perelman 的證明還沒有發現漏洞 (資料來自 ICM)。
今天一開機沒過多久就跳出 ".exe.exe 產生錯誤" 的對話框, 每隔幾分鐘就會跳出來一次, 不過還不至於影響到正常的工作。 我心裡有預感,應該是中毒了, 已經很久沒有 windows update 了, 連上微軟網站要更新的時候,卻發現不能更新, 總是會出現無法更新錯誤的訊息, 看了微軟給的問題集也沒用。
心血來潮,調查了一些常用介面的傳輸或是讀取速率,結果如下:
(傳輸 / 讀取) 介面 | 速率 Mbp/s | 速率 MiB/s |
---|---|---|
USB 2.0 | 480 | 57.22 |
FireWire 400 | 400 | 47.68 |
HD 7200 rpm | 368.64 | 43.95 |
DVD 16x | 177.28 | 21.13 |
100BASE-T | 100 | 11.92 |
802.11 g | 54 | 6.44 |
USB 1.1 | 12 | 1.43 |
802.11 b | 11 | 1.31 |
Bluetooth | 1 | 0.12 |
之前的 部落格 有提到線上字典。 之所以使用線上字典的原因是:方便。 不用 Dr.eye 這一類的軟體, 原因是軟體啟動速度太慢,我只要查字典就好,其它雜七雜八的翻譯功能,通通不需要。 考慮過 StarDict 這個軟體, 它是免費的,使用起來感覺跟 Dr.eye 差不多,啟動速度比 Dr.eye 快一點, 可是缺點是例句的排版很差,如下圖所示,只有牛津現代英漢雙解詞典有單字例句, 但是連基本的斷行都沒有,實在很難閱讀。
之前聽過的 Fly me to the moon 都是從 Fly me to the moon 這句開始唱,Intro 這部分都是省略的。(所以這時候我並不知道,原歌詞有這一段) 後來我聽到 宇多田光 Wait and See 這張專輯的這首歌時, 便覺得奇怪,怎麼前面多了一段, 而以為 Intro 這一段歌詞是宇多田光寫的,直到某一天...
會聽到這一首歌是因為電視廣告, 當時台視在播一齣偶像劇:戀香。 廣告打的很兇,每次轉台時,就會聽到 「原來愛...」的歌聲。 聽了 mp3 之後,發現這是一首好歌, 旋律性不錯,歌詞也寫得很美。
之前會把每個禮拜的研究進度記錄在 部落格上, 方便自己檢視過去曾經做過的事。 我是用列表 (list) 來做記錄,每個禮拜的進度就是一個項目 (item), 不過用直式列表來做記錄有很大的缺點:
所以就有了將這個長列表改寫的念頭, 我的想法是利用 tabs,將每一個段落收在一個 tab 裡面, 這樣我可以將每個段落分得很清楚。 其次是我可以將最近的工作顯示在最前面的 tab,方便檢視最近的進度。
我在 maxdesign 找到一個我覺得不錯的設計: Unraveled CSS Tabs。 不過,使用 CSS tabs 的話會遇到一個問題, 每一個 tab 就是一個 html 檔案,這樣維護起來很麻煩。 我的希望是只要一個 html 的檔案就好,不過如此一來就需要使用 Javascript, 才可以動態設定 html element 的 CSS 屬性 display。 雖然沒有學過 Javascript,但是憑著程式設計的經驗, 在看過 Javascript in Ten Minutes 和查閱過 mozilla 及 MSDN, 總算完成了 我的想法。
今天第一次以輕鬆的方式跑完 5000 公尺, 還達成了個人最佳成績 20'32"74, 這個記錄算是我的一個里程碑,下次我要往 20 分內邁進。 未來的目標是跑進 18 分內。
之前頂多只能ㄍㄧㄥ完 4000 公尺, 這次測的時候本來也打算只跑 4000 公尺, 可是跑到第10圈的時候,發現自己居然還有餘力, 所以就跑完 5000 公尺, 跑完之後其實也不會很喘,很是神奇。
我發現訣竅在於過彎的技術, 覺得之前體力都消耗在轉彎的地方, 所以這次過彎時有特別注意。 主要就是腰要挺直,大腿自然抬高,不要刻意加速。 至於在跑直線的時候,要把自己幻想成一支飄浮在空中的箭, 沒錯,就是飄浮, 感覺就像是腳只要往地上輕輕一點, 身體就會往前飄浮,很好玩。
我有跑步的習慣, 每次都會把跑步的秒數記錄下來, 存在一個純文字檔,使用下面的格式(沒有斷行):
3/26, 1'16"13, 1'18"44, 1'08"75, 1'09"59, (2'01), 1'16"05, 1'16"66, 1'16"03, 1'09"55, (2'26), 1'14"42, 1'12"97, 1'12"30, 1'09"15, (3'39), 1'12"22, 1'10"85, 1'08"78, (3'59), 1'05"45, 1'07"58, 1'05"95
欄位用逗號分隔,第一個欄位是日期, 之後的欄位是我的跑步秒數,1'16"13 的意思是1分16.13秒, 在括號之內的秒數是休息秒數。 我設定跑完 800 公尺或是 1200 公尺之後就會休息一圈。
沒看過有人用 CSS 處理直式中文排版, 原因是外國人沒有直式排版, 而且直式中文是由右至左,不是像英文一樣由左至右。
目前我只能排版詩,還不能排版文章, 因為詩是一句一句的,比較容易處理。 我把每一句詩包在 <p> 標籤中, 再把 <p> 的寬度設成 1em 也就是一個字元的寬度, 就可以形成直式排版的效果。
至於靠右的效果,把 <p> 的 float 屬性設成 right 即可。 至於標題,我是用 <h2>,也是類似 <p> 的處理手法, 最後再調整一下 padding 即可。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在綠樹白花的籬前
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
而滄桑的二十年後
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
微風拂過時
便化作滿園的郁香
月娘光光掛天頂 嫦娥置那住
你是阮的掌上明珠 抱著金金看
看你度晬 看你收涎 看你底學行
看你會走 看你出世 相片一大卡
輕輕聽著喘氣聲 心肝寶貝子
你是阮的幸福希望 斟酌給你晟
望你精光 望你知情 望你趕緊大
望你古錐 健康活潑 毋驚受風寒
鳥仔風箏 攏總會飛 到底為什麼
魚仔船隻 攏是無腳 按怎會移位
日頭出來 日頭落山 日頭對叨去
春天的花 愛吃的蜂 伊是置叨位
鳥仔有翅 風箏有線 才會天頂飛
魚仔有尾 親像行船 希望著愛找
日頭出來 日頭落山 日子攏安呢過
花謝花開 天暗天光 同款的問題
歌詞中到底為什麼這一句的旋律,跟 戀曲1990中 倦鳥已歸時這一句的旋律好像啊... 在查歌詞時,發現 童年也是羅大佑寫的。 此外,還發現一個不錯的歌詞查詢網站 歌詞酷。
會對羅大佑有興趣是因為聽到 鹿港小鎮, 覺得歌詞有趣。羅大佑是屬於五年級生的共同記憶,而我這個六年級尾的人,卻在九年級才開始回顧他的風采。 我查到一個介紹羅大佑的網站: 追夢羅大佑。 從裡面文章發現他原來 不是鹿港人, 寫過 童年一書, 讀過 雄中。
用三種不同的線上字典來查 resume 這個字的第二常用意義:個人簡歷, 我的要求是要有發音。
找到了三個網站,我的評價是其中發音最奇怪的是 Yahoo,跟其它兩家聽到的不同, 我還在懷疑 Yahoo 提供的發音是不是錯的。此外, 從 Answer.com 還多知道 resume 有另一個 同義字 curriculum vitae 簡寫是 CV。從 Merriam 知道 resume 這個字的詞源是法語或是拉丁文, 難怪唸法會很奇特。
他鄉的雨 惦惦在落 同款的心情有不同款的結果
故鄉的路 留著過去的腳步 只是心情抹擱再印落土
無論生活怎樣苦 時間應該怎樣渡
跟著生命的腳步 找尋著過去的種種
那是乎我找到出路 你的苦我來補
淡著他鄉的風雨 一步一步行這條路
期待乎我找到出路 對感情有覺悟
離開你是我一生的錯誤
分類 | 物品 | 品牌 | 價格(元) | 評價(星) |
3C 產 品 |
手機 | SonyEricsson T610 | 5000 | 4.5 |
這隻手機是SonyEricsson繼 T68i的經典之作。 優點:質感佳、待機時間久。缺點:相機功能有跟沒有一樣。 |
||||
數位相機 | Olympus C-770 | 11500 | 3.5 | |
高倍光學(10x以上)數位相機中體積算是最小的一臺,這是我會選擇 C-770的原因, 不過買了之後,才發現高倍光學的使用機率非常低,使用時機多半是為了好玩。(1G xd卡的價錢是 2700元, 不過 C-770的mpeg4錄影功能並 不能 在M-type 1G xd卡上使用,所以我買的當時,512M xd卡賣到缺貨。) |
||||
鍵盤 | taclick 台灣按 | 3000 | 4 | |
Ptt 鍵鼠板 (Key_Mou_Pad) 所發起的團購,有兩種款式,白青與黑茶,我買的是黑茶。 |
||||
跑 步 |
慢跑鞋 | Mizuno Wave Maverick and Mustang | 2000x3 | 4 |
我有跑步的習慣,大概一年就會消耗一雙,慢跑鞋的合理價位大概在2000元左右,超過太多我就覺得不合理。 一雙好的慢跑鞋可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產生,鞋子的選擇是有技巧的,大抵是依自己的腳型及訓練方式來選擇, 可參考 中文或 英文。 (Maverick我買了兩雙,大小是US 9.5,跑了一陣子後才發現,鞋子太大,我應該要穿US 9才對,之所以 會選擇US 9.5是因為之前買籃球鞋都是選擇這個大小的鞋子) |
||||
手錶 | Casio STR-800 | 2400 | 4 | |
為了跑步計時買的,可記錄500組跑步時間,我覺得價格有點貴。 |
||||
機 車 |
安全帽 | Shoei X-Eleven Kagayama TC5 | 15000 | 4.5 |
每個禮拜都會從中山大學騎回台南市,大概是50km左右的距離,所以一頂好的安全帽是必要的。 這頂安全帽的優點:通風,鏡片快拆,內襯舒適,彩繪漂亮。缺點:有點小重, 脫下安全帽後,臉頰會有內襯的紋路。 |
||||
其 它 |
拖鞋 | Birkenstock Boston: Taupe Suede | 3000 | 3 |
第一雙勃肯鞋,我覺得勃肯鞋看起來都蠻醜的,這一款算是比較好看的。 Boston沒有鞋跟,我選的款式是麂皮(suede)的,沒有露出腳趾頭, 所以夏天穿會很熱,當初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真是一大失策。 |
我的第一個部落格是cpwblog, 後來不太喜歡cpwblog這個名字所以換到descriptor,前面兩個部落格都是在Blogger,目前這個部落格是第三個。cpwblog不打算再更新了,在Blogger的descriptor打算用英文來寫,而Yam的descriptor則是用中文寫。
之前會選Blogger的主要原因是,介面簡潔,另一個原因是,Blogger已經被Google買下來了。不過在使用Blogger所提供的服務時有兩個大缺點:
而Yam剛好彌補了這兩個缺點,(廢話Yam是中文網站啊), 不過也有缺點就是發布文章的速度非常的慢。曾經參考其它提供 部落格服務的中文網站,我所考慮的首要目標是,介面, 一個擁有醜陋介面的部落格是沒有人想去看,包括作者本身。 所以沒有選擇 無名小站, Xuite, Yahoo! 奇摩, 天空部落, 因為這些站的排版在我看來還是怪怪的。